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流散千年的金印归藏故里,实证晋代册封高句丽

时间:2025-05-22 15:55:00 浏览:0

近日,一枚流散1700多年的“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被无偿捐赠给了吉林省集安市博物馆,归藏故里。

印文中的“高句骊”即“高句丽”,集安市在历史上是高句丽的核心区域,金印的"回家"让流散文物重归其历史语境。

玺印篆刻研究领域专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表示,这方金印以实物证明了中原西晋王朝对高句丽的统辖,对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疆域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

“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印钮印身一体铸造,印文刊凿而成,台面近方形,马钮,印钮铸造成型后錾刻出表面纹饰。通高2.8厘米,印台高0.6厘米,印面2.4×2.3厘米,重约88克,为标准汉晋官印规格。

印文中的“高句骊”即“高句丽”,“归义”,为效顺归附正义之意。“归义侯”是中国古代赐予少数民族首领的封爵,象征其对“臣服”的认可。

历史上,高句丽作为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地方政权,跨越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历史时期,在东北亚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两晋以来的中央政府一直有给内附的少数民族政权首领颁印的传统。

据悉,金印在被捐赠给集安博物馆之前,流散于日本私人藏家手中。

该金印于2025年4月6日在中国嘉德香港春季拍卖会上亮相,最终由吉林集安籍企业家金明南及夫人高金丹以1079.7万港元(约合人民币996万元)拍得,并于近日无偿捐赠给集安市博物馆。

“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

入藏前,在国家文物局的统筹下,对该枚金印开展了严谨而科学的文物鉴定工作。“多学科交叉综合研判后,这方西晋金印的真实性从多个角度得到了确认,其历史真容得以清晰呈现。

金印在形制规格、印钮形态、加工技法等方面,与同时期晋朝授予其他少数民族的金印如出一辙。”

“当我看到这方金印和印花时,内心是蛮高兴的,它是我们古印章研究领域的新材料。此前扶余和高句丽的铜印发现过,这方是金印,意义更加重大。”孙慰祖说。

高句丽作为中国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在《三国志·魏志》《汉志》均有记载。

光武八年,高句丽王遣使朝贡,至魏晋仍受中原羁縻。此印曰“归义”,证其西晋部族内附而受册封。汉晋给四夷官印比内郡国之制,王侯得授金印。内蒙古、甘肃所出“乌丸”“鲜卑”“羌”“氐”归义侯诸印皆如此。

“这方金印以确凿的实物证据证明了高句丽受到中原西晋王朝的册封,成为西晋朝廷认同的一个边疆政权,对研究我们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疆域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孙慰祖说,“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在内地发现一方王侯金印的意义。”

“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与1956年发现于内蒙古凉城小坝子滩窖藏的“晋鲜卑归义侯”金印、“晋乌丸归义侯”金印印文

“金印以实物见证了西晋对高句丽的册封。”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吉林大学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文献史料中,并无西晋对高句丽册封的明确记载,而“晋高句骊归义侯”金印以及此前面世的几方“晋高句骊率善”铜印的出土,共同证明了在晋初高句丽是处在中原王朝的羁縻管辖之下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范恩实进一步揭示了金印背后的历史——从“归义侯”到“邑长”“仟长”“佰长”,西晋对高句丽的册封深入到高句丽政权的基层单位,说明中原王朝对高句丽的管辖十分彻底。

而这一方印与以往已经发现的与高句丽朝贡册封关系有关的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实证着高句丽是汉唐时期活跃于我国东北边疆的民族地方政权。

(羊城晚报·羊城派综合澎湃新闻、吉林日报、国家文物局)

相关推荐
  • 外媒如何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外媒如何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9月3日,中国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这一重要活动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多家外媒刊发报道认为,纪念大会将展示中国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 瑞典站夺冠,孙颖莎再次刷新世界排名积分纪录
    瑞典站夺冠,孙颖莎再次刷新世界排名积分纪录

    在国际乒联26日公布的最新一期世界排名中,凭借在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WTT)欧洲大满贯赛瑞典站夺冠收获的2000分,中国队选手孙颖莎的世界排名积分增至12200分,再次刷新由其保持的现行世界排名体系下的积分纪录。国际乒联于2022年应用新的世界排名规则,运动员的世界排名积分由过去12个月内取得的八

  • 新书推荐《与小方同行》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再忆“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战地记者方大曾
    新书推荐《与小方同行》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再忆“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战地记者方大曾

    善是慧根,决定了成长的高度。方大曾,冯雪松,音韵和谐,定有前缘。你们的名字中间两个字合起来是大雪,如同人生。——迟子建新书选读自 序:发现方大曾冯雪松2024年10月,我收到99岁的方汉奇先生两件墨宝,一幅“发现方大曾”,另一幅“永远怀念我们的小方”,算是给我寻找方大曾25年的纪念。微信里,方老师留

  • 长春电影节大使刘烨人民日报撰文:中外光影之中 历史记忆永存
    长春电影节大使刘烨人民日报撰文:中外光影之中 历史记忆永存

    我出生在“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前身为东北电影制片厂)。从小,我就有机会观赏各类影片。摄影棚和道具车间里的各种飞机大炮,让我们这群男孩儿流连忘返。我们最爱抗战题材的电影,每当有抗战电影放映,我和小伙伴们都会早早跑到电影院,抢占最好的位置,兴奋地看着银幕上的英雄们怎样运筹帷幄、痛击侵略者。

  • 当代著名诗人、楹联家王翼奇去世,享年84岁
    当代著名诗人、楹联家王翼奇去世,享年84岁

    潮新闻客户端据美术报消息,当代著名诗人、楹联家王翼奇于2025年8月20日晚8时在杭去世,享年84岁。王翼奇,字羽之,原名萧佛寿,1942年生于福建厦门,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中国著名语言大师王力教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辞赋学会、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