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傍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像猛兽一样扑向西峡。短短几个小时,太平镇老界岭的雨量就飙到了惊人的225.3毫米,其中一小时更是下了99.8毫米!
山间洪水瞬间暴涨,裹挟着山石树木,沿东坪河咆哮而下,填平河道,冲垮道路,淹没房屋,卷走车辆……
来自西峡的气象信息显示,这次10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覆盖了太平镇、二郎坪镇、双龙镇三个乡镇,共有九个站点记录下这场灾难的疯狂。
至7月2日晚10时,西峡县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县受灾人数7374人,经济损失约1.74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损失2249.6万元,基础设施损失最为严重,共计损失约12876万元,其中冲毁道路2万余米、桥梁20座、管道管网5.6万米。
7月2日上午,记者奔赴西峡县受灾最为严重的太平镇老界岭,实地探访洪水过后山乡重建场景,记录洪水中那些生死与共、风雨同舟的感人故事。
雨夜惊魂:生死时刻的暖心力量
暴雨如注的黑夜,生死竞速的时刻,这里充满暖心的力量。
7月2日下午4时,站在被洪水冲过的大门外,太平镇东坪村6组37岁的村民黄留勇说起洪水袭来的那晚,仍心有余悸。
当晚11时,他正在院子里,看到河水咆哮着冲垮村边的堰堤,就赶紧往屋里狂奔,仅仅20秒!就在他踏入屋门的一刹那,“轰隆”一声巨响,洪水从他家后窗破窗而入,瞬间灌满客厅,来不及反应的他被洪水卷到院中。他本能地抓住院中房屋的一根柱子,往上攀爬,洪水疯狂上涨,很快没过了他的脖子。他死死抱住柱子才没被冲走,看着一辆轿车从他前方冲过,庆幸自己躲过一劫。
就这样,抱着柱子将近两个小时,双臂麻木、体力几乎耗尽的他,只有一个念头:“老婆和孩子在哪里?他们还在等着我去救!”当肆虐的洪水终于开始缓缓退去,筋疲力尽的黄留勇得知妻儿就在二楼平安无事时,紧绷的求生信念骤然松弛,他双腿一软,瘫坐在泥泞中,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当晚9时许,同样在东坪村,村民王红杰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轰鸣,推开窗户——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夜色中,只见洪水和石块正从山坡上翻滚而下,他赶紧冲进院子,朝着自家民宿方向扯着嗓子喊游客快往楼上转移。大约十来分钟,洪水已齐腰深。
同样是当晚,河道边一辆白色轿车正试图向老界岭山坡行驶。突然,一股洪水袭来,轿车瞬间失控,撞开护栏,车头朝下,挂在道路边。千钧一发之际,旁边一家民宿的几位客人发现险情,急忙冲进激流,先后救下司机和乘客一家三口,四人被拉至路边台阶后,车辆很快就被冲走,那几双在洪水中伸出的有力的手,成了他们此生最温暖的记忆。
党群同心:抗击山洪的主心骨
灾难是试金石,更是党群同心最生动的注脚。
暴雨初临的6月30日晚9时多,东坪村党支部书记吕振华看到门前积水,心就揪紧了。多年的基层经验告诉他,这场雨不同寻常。
他第一时间跑到村党支部,迅速组织群众转移。第二天,他又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成立50多人的突击队,分头疏散安顿游客。7月2日下午5时许,记者见到吕振华时,他正和太平镇党委书记马晓林一起查看河道受损和灾后重建情况。他的两眼已布满血丝,患有高血压的他,平时药不离身。这两天两夜,他几乎没合眼,心急如焚的妻子找到现场,把降压药塞到他手里。
突击队员、村会计洪天亮,同样任劳任怨。妻子患病需要照顾,但灾情紧急,他丢下妻子坚守在抢险一线,安抚群众情绪,细致地统计灾情损失。
“危难搭把手,哪能图回报!”这是东坪村村民、党员王小华的心里话。这次,王小华家的民宿也遭受了洪水侵袭。但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他想到的首先是别人。当晚洪水初涨时,他猛然想起住在自家院外房车里的两位安徽游客,赶紧把他们喊上二楼住下。第二天,两位安徽游客看到自己的房车被洪水冲坏,感谢王小华的救命之恩,并执意丢下住宿费。王小华婉言谢绝:“你来咱家,就是客!人都有作难时,我能帮点是本分!”
灾后,他不等不靠,没有沉浸在自家民宿被淹的损失中,立刻招呼亲戚朋友,动手清理淤泥、搬出泡坏的家具,积极展开自救。当被安全转移的郑州游客离开时,王小华默默地给他们送去了几瓶干净的饮用水,面对游客的再三酬谢,他依然是那句朴实的话和那双推开钱的手。
在抢险救灾的人群中,70多岁的村医郜书超的身影格外令人动容。洪水过后,他不仅仔细询问、检查村民的身体状况,讲解洪水后的卫生防疫知识,还不忘安抚受灾户的情绪。

安全转移群众。 通讯员 陈思远 摄
据西峡县提供的最新数据,在这次洪灾中,西峡县全力搜救失联人员,共投入1000余人:镇、村、组干部群众593人,市县应急干部45人,市武警支队75人,市特巡警支队100人,消防指战员70人,社会救援队伍40人,公安民警60人,石门水库管理局干部职工25人,移动公司18人,联通公司16人,电力部门26人。已找到5人,均无生命特征,其中4人身份已确认,1人身份信息正在核实。
重建家园:上下齐心筑起新希望
洪水退去,留下满目疮痍,但重建家园的号角已然吹响,刻不容缓。
7月1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太平镇政府院内已是一片忙碌。政府工作人员彻夜未眠,紧急调度所有可用的车辆和力量,尽快将因道路中断而滞留的游客安全转运。
与此同时,一场关乎灾区“生命线”的抢通大战在更高层面打响。西峡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灾后重建指挥部。指挥部下设七个工作组,由县处级领导挂帅,涵盖综合协调、灾情统计、供电通信保障、交通运输保障与旅游运营等所有关键领域,形成统筹协调、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同时,组织受灾群众和景区开展生产自救,组织电力、交通、通信部门开展保通保畅工作。自6月30日21时至7月2日,已投入抢修装载机5台、挖掘机3台、工程运输车12辆、服务通勤车5辆12个台班,投入机械66个台班,投入抢修人员112名。目前,已对水毁路段设置警示标志,安排专人保通。同时,对断行路段紧急恢复部分路基,对半幅通行路段全面抢修,计划7月3日18时恢复车辆安全通行。

7月2日,西峡县电力部门迅速开展 抢险重建工作。 全媒体记者 郑丰东 周阳 摄
经过电力部门组织的8支抢修队伍、159名抢修队员的紧急抢修,加之35台发电机运送至受灾区域,截至7月2日晚上11时,91%的用户已恢复供电,剩余地区正在紧张有序抢修。
希望正在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顽强生长。7月2日晚,记者离开老界岭时看到,道路救援车辆、国家应急通信工程车往来穿梭,交警指挥车辆有序通行,水利技术人员正在勘查河堤,电力工人攀爬在电线杆上紧急修复线路……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抹抹跃动的迷彩绿。当晚,西峡县民兵应急分队100名民兵刚刚结束在南阳民兵训练基地的集训,征尘未洗,就赶赴老界岭区域。
路,终将畅通无阻。家,必将重燃烟火。因为在这片饱经风雨却生生不息的土地上,有一种脊梁,叫作党员群众万众一心;有一种堤坝,叫作人心所向,众志成城。这脊梁,从未弯曲;这堤坝,永远坚实。
本报记者 / 赵明媚 杨青晓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