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巴马瑶族自治县2025年粤桂协作乡村振兴人才专题培训在深举行

时间:2025-07-08 14:13:00 浏览: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彭琰 通讯员 陆玉碧 谢文彬

巴马瑶族自治县2025年粤桂协作乡村振兴人才专题培训班近期在深举行。35名学员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观摩、案例交流等形式,拓视野、增本领,把特区精神带回去,为乡村振兴增动能、添活力。

为了确保培训落到实处,巴马瑶族自治县党委组织部沟通协调精心策划课程,从“政治意识”“创新视野”和“产业思维”三方面,全方位赋能乡村振兴人才。

强化理论学习,永葆政治本色

本次培训班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开篇,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一步提升政治素养。组织学员实地参观莲花山公园,瞻仰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铜像,在伟人向前注视的目光中走近“大潮起珠江”,感受广东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辉煌成就,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特区精神投入乡村振兴工作。

学员参观“大潮起珠江”展

开展案例交流,破局产业升级

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干部更好服务巴马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次培训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案例教学和交流环节。培训班前往深圳南岭村、龙岭村,交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同时,针对“文旅融合”邀请文化旅游学者分析国内乡村旅游的优秀范本,探讨文化赋能与旅游开发的结合路径;就“农业品牌建设”开展“互联网+品牌”创建案例分析,从市场定位、传播策略到数字化运营进行全面解析,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可行路径和创新思路。

解读科技前沿,激发创新动能

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技术在农业农村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培训班邀请深圳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解码深圳的创新实践;前往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智方舟开展现场教学,零距离感受“独角兽”企业的创新奋斗;在人工智能实操专家带领下,感受人工智能如何助力乡村致富与城镇产业振兴。从视听觉感受到思维冲击,进一步提升干部对现代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解与实践能力。

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感慨道:“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深圳速度与特区温度,要把深圳所学化作实干之力,用科技视野升级乡村产业,用运营模式活化家乡资源,用改革闯劲破解振兴难题。”

巴马瑶族自治县党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推动深化粤桂协作领域,提升东西部协作质效,在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力,重点加强人才培训和资源整合,在巴马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出色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受访者供图)

相关推荐
  • 珠海市低空产业投资运营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54亿
    珠海市低空产业投资运营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54亿

    观点网讯:8月20日,据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珠海市低空产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于近日发生工商变更,新增珠海红宝石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为股东。同时,该公司注册资本由1亿人民币增至1.54亿人民币,增幅54%。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 2025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AI Agent全球专项赛正式启动
    2025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AI Agent全球专项赛正式启动

    8月16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25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AI Agent全球专项赛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启动。截止目前,已有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超过400+个项目参赛,参赛项目涵盖21个大类行业,包括工业制造、金融、文创、健康、海洋经济、新能源等多元化领域。香港科技大学(

  • 科技解锁“绿色金矿”
    科技解锁“绿色金矿”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昭通天麻声名在外。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昭通天麻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不过,从整体来看,天麻产业化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不少瓶颈制约:一方面,由于天麻基础性研究起步较晚,科研机构及科技人才队伍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企业科研能力薄弱,导致产品加工重心长期停留

  • 贺兰山下种出“紫色梦想” ——把地方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之四
    贺兰山下种出“紫色梦想” ——把地方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之四

    新华社记者 刘紫凌 张宋红 马丽娟7月的西北内陆,一场大雨来得猛去得也快。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村民苏金萍,开着一辆皮卡车一溜烟钻进了村头不远处的一片葡萄园。雨后的葡萄园散发出一股清香,郁郁葱葱的叶片下,一串串葡萄悬挂枝头,晶莹剔透。“这是赤霞珠,酿出的酒像红宝石一样漂亮呢!”苏金萍动作麻利

  • 田间课堂播撒“硒”望 为万源富硒产业注入新活力
    田间课堂播撒“硒”望 为万源富硒产业注入新活力

    冯津榕 封面新闻记者 罗轩当前正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8月6日,在四川达州万源市黄钟镇邓徐坝村,万源市富硒产业发展从业人员能力提升暨高素质农民培训(第三期)举行,将一项项实用技术精准送到群众身边,为富硒水稻丰收增添“科技功力”。活动现场,万源市富硒产品检验中心特邀“科创中国”功能农业产业服务团专家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