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银川发展特色农业 蝎棚生金

时间:2025-08-27 10:20:00 浏览:0

密密麻麻的蝎子。

工作人员正在分选黄粉虫。

8月下旬暑气未消,宁夏八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蝎子养殖基地内透着别样的热闹。沿着平整的基地道路前行,一排排标准化养殖棚整齐排列,棚顶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

“以前觉得蝎子、蟾蜍看着很吓人,没想到如今成了咱村的‘致富宝’!”近日,在位于兴庆区月牙湖乡大塘北村的宁夏八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员杨万梅一边在蝎子养殖基地察看蝎子生长状况,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近年来,银川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思路,瞄准蝎子、蟾蜍等具有药用与食用价值的特色物种,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构建技术指导、市场对接、品牌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不仅让蝎子、蟾蜍变身“增收利器”,更带动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别样活力,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特色发展新路径。

蝎棚生金

小小毒虫跃动乡村“致富密码”

科技让毒虫变宝贝

走进养殖室,一股温润的气息扑面而来。凑近细看,养殖架上的塑料盆里,密密麻麻的蝎子正灵活地四处爬行,细长的螯钳不时轻晃,灵动的姿态勾勒出产业发展的蓬勃图景。“这些小家伙可是我们的‘宝贝疙瘩’!”基地负责人何卫华笑着介绍,企业自2024年启动蝎子养殖项目以来,便精心从山东引进蝎子品种,相较于本地蝎子,其个头大、腹部饱满、品相出众,为提升养殖效益筑牢了根基。

“蝎子生长对温度要求特别高,要达到30℃以上。”何卫华带着记者走进一间蝎室,温热气息扑面而来。他介绍,基地共建有29间蝎室,室外配套安装了太阳能设备,室内铺设地暖,“双重保障实现了高效保温隔热,哪怕外面刮风下雨,蝎室里的温度也能保持稳定。”

今年蝎子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态势,市场价格维持在每公斤1700元左右,产品核心流向为全国各大制药企业,下游需求刚性且旺盛。为匹配市场需求、提升养殖效益,企业针对性采用“一年两茬”科学养殖模式,通过精细化管理将每茬蝎子的生长期控制在5个月,确保产业从养殖到供应全链条高效运转、有序推进,为稳定市场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

刘秀琴养殖的蟾蜍预计10月出售。


刘秀琴养殖的中华蟾蜍。

产业链串起增收路

在蝎室的旁边,另一处“秘密基地”同样充满生机——这里是黄粉虫培育区。作为蝎子的“专属营养餐”,这些被称作面包虫、黄金虫的小家伙,正在特制的饲养盒里蠕动生长。“黄粉虫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每9天就会蜕一次皮,跟‘换衣服’似的。”工作人员随手翻开一个饲养盒,盒内幼虫攒动不停,须格外留意才能勉强寻觅踪迹,寻常肉眼很难轻易发现。为保障饲料供给,基地搭建了黄粉虫自繁自育体系,目前已养殖2万盆黄粉虫,不仅能满足蝎子的日常“膳食需求”,多余的黄粉虫还能作为禽类饲料出售,形成了“一虫多用”的产业链。

“光有好饲料还不够,营养得均衡。”何卫华指着饲料盆里红色的碎块介绍,为助力蝎子茁壮成长,基地特意在黄粉虫饲料中添加了新鲜胡萝卜,“既能给蝎子补充水分,又能增加维生素C,就像给它们‘加餐’一样。”更令人惊喜的是,黄粉虫的粪便也成了“香饽饽”,经过处理后可作为有机饲料售卖,每吨价格约1000元,真正实现了养殖资源的“变废为宝”。

产业兴,则村民富。在蝎子繁育区,40岁的大塘北村村民杨万梅正小心翼翼地检查蝎子生长情况,动作娴熟、眼神专注。“以前在家门口找不到好工作,自从去年来到基地,从零开始学养蝎技术,现在已经能独立负责蝎室繁育了。”杨万梅脸上满是笑容,“每个月能拿到稳定工资,还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她的话语,不仅道出了对这份工作的认可,更印证了蝎子养殖产业在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激活乡村发展活力中的重要作用。

如今,在兴庆区月牙湖乡,这个小小的蝎子养殖基地,正以蓬勃的生命力,编织着乡村振兴的“致富网”,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梦、增收梦。

“蟾”力助农南果北植

成村民致富香饽饽

“蟾”力助农

特色养殖铺就共富新路

在永宁县纳家户村,宁夏恒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秀琴养殖的中华蟾蜍,成为当地特色养殖见成效的生动案例。这些养殖棚里的蟾蜍,既是她返乡创业的心血,更是带动乡亲增收的“宝贝疙瘩”,正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零起步闯开养殖新局面

时间拨回3年前,彼时的刘秀琴还在城里打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通过互联网了解到蟾蜍全身是宝——其分泌物蟾酥是珍贵中药材,市场需求旺盛且供不应求。这一发现,让怀揣创业梦的她动了心:“与其在外漂泊,不如回老家干一番事业。”就这样,她毅然放弃城市工作,决心返乡投身蟾蜍养殖行业。

零基础起步的创业之路,注定布满荆棘。没有养殖经验,刘秀琴就靠着一股韧劲“摸着石头过河”:不仅泡在互联网上搜集养殖技术资料,还主动联系各地养殖户请教经验,并专程前往江苏、东北等蟾蜍养殖技术成熟的地区拜师学艺,从种蟾挑选、产卵孵化到日常管理,一点点啃下技术“硬骨头”。

系统掌握技术后,刘秀琴马不停蹄地推进创业计划:四处考察选址,顺利办理繁殖许可证,最终在永宁县名特优新产业园建起第一块蟾蜍试养池,成为当地首位“吃螃蟹”的蟾蜍养殖户。可创业的首战,却给了她沉重一击——最初引进的南方蟾蜍品种,因难以适应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再加上管理经验不足,第一年孵化的幼蟾全部死亡,十几万元的投入打了水漂。“家里人都劝我放弃,说这行太难做了,但我心里就是不服气,总觉得再试一次就能成。”刘秀琴回忆道。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不服输,支撑着她从低谷中重新站起。她向亲戚朋友筹措资金,开启第二次创业尝试。吸取首战失利的教训,刘秀琴对养殖模式和品种进行全面调整:将露天大塘养殖改为温棚养殖,精准控制温度、湿度,为蟾蜍打造适宜生长的“小环境”;引进4000只更适应本地气候的种蟾,科学规划产卵孵化周期。不仅如此,她还根据蟾蜍“喜暗、喜湿”的生长习性,在温棚搭建防鸟网防止天敌侵扰,加盖黑色遮阳网调节光照,一步步完善养殖管理细节。

从单打独斗到带动全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的精心培育,新一批种蟾顺利产卵孵化,幼蟾存活率大幅提升。更让刘秀琴自豪的是,去年她送样检测的蟾蜍,毒素点位达到19个,在业内位居前列——而由蟾蜍分泌的蟾酥,当前市场价格高达3万元每公斤,是治疗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的重要中药材原料,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按照目前的生长情况,预计到今年10月,70%的蟾蜍就能销往外地,收益肯定比去年好。”谈及未来,她眼中满是期待。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人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在自己的养殖事业步入正轨后,刘秀琴没有忘记身边的乡亲。如今,由杨和镇纳家户村与红星村联合建设的蟾蜍养殖项目基地正在加速推进,她计划将自己摸索出的养殖技术传授给村民,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让更多人参与到蟾蜍养殖中来。小小的蟾蜍,正从单打独斗的“创业项目”,蜕变成带动群众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金疙瘩”,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果北植

跨域生长结出富民“甜果果”

当银川特色养殖业的探索初见成效,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之际,一批源自南方的特色水果——火龙果、樱桃、香蕉、百香果、草莓等,跨越地域限制“北上”扎根,成功在银川落地结果。

南方果在北方“安家”

夏末秋初,在贺兰县立岗镇银星村的百香果种植基地里,棚架间串串青涩果实正悄然生长,积蓄着成熟的力量。走进银星村百香果基地,温棚内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3万株百香果藤蔓沿着棚架舒展,拳头大小的果实点缀其间。基地负责人张兆荣指着挂果的藤蔓介绍:“这是我们今年引进的‘钦蜜9号’百香果品种,不仅甜度高,维生素含量也很丰富。”

为让南方水果在北方“安家”,银星村通过引进专业农业企业,创新温棚种植技术,实现了温度、湿度的科学精准调控。同时,银川当地适宜的气温、充足的日照与合理的降水,为百香果光合作用提供了充沛光源,有效促进果实糖分积累,保障了果品品质。“预计今年9月中旬就能成熟上市,初步定价在每公斤40至60元,届时银川市民不用远行,就能品尝到新鲜的南方水果。”张兆荣说。

小果子串起富民大文章

除了带来新鲜果品,百香果基地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涵盖种植管理、游客接待等多个领域,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展望未来,基地还计划围绕百香果产业进一步丰富业态,建设加工厂制作百香果果酱、果汁等深加工产品,并开发采摘体验、农业观光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近年来,随着银川设施农业技术与育种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以百香果、火龙果、樱桃、香蕉、草莓等为代表的南方果品与本地传统的葡萄、吊瓜、西瓜联袂发展,不仅丰富了宁夏水果市场供给,更催生出一条从种植到加工、从观光到销售的全新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南果北种”已从最初的单点试种,逐步走向规模化、产业化探索,让银川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多元,更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了农民增收、乡村发展,在塞上大地酝酿出乡村振兴的“共富甘甜”。

记者 梁小雨 文/图

相关推荐
  • 银川发展特色农业 蝎棚生金
    银川发展特色农业 蝎棚生金

    密密麻麻的蝎子。工作人员正在分选黄粉虫。8月下旬暑气未消,宁夏八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蝎子养殖基地内透着别样的热闹。沿着平整的基地道路前行,一排排标准化养殖棚整齐排列,棚顶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以前觉得蝎子、蟾蜍看着很吓人,没想到如今成了咱村的‘致富宝’!”近日,在位于兴庆区月牙湖乡大塘北村的宁夏八

  • 汉阴:无花果“甜蜜”上市
    汉阴:无花果“甜蜜”上市

    阳光讯(记者 李孝华 通讯员 贺珍珍 熊乐)不见花开,但闻果香。眼下,在汉阴县城关镇月河村种植的20亩无花果相继成熟。一颗颗紫红或油绿的无花果沉甸甸地挂满枝头,在阳光的轻抚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走进月河村无花果种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无花果树,经过矮化修剪的无花果树株距均匀,行列整齐如

  • 阳曲县老专家走进农村义诊
    阳曲县老专家走进农村义诊

    本报讯 8月21日下午,阳曲县委老干部局组织开展“银龄添彩志愿行·助力转型建新功”主题活动,邀请原县医院副院长张海洋携手黄寨镇卫生院医护团队,走进黄寨镇北留村开展老专家义诊,将健康服务与民生关怀送到村民家门口。当日,北留村党群服务中心现场人头攒动,村民们有序排队等候咨询。张海洋与医护人员耐心为村民量

  •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风生水起”好图景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风生水起”好图景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菲菲从茫茫戈壁中崛起的光伏蓝海,到高塔耸立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从液态空气储能的“绿色充电宝”,到昆仑云谷的绿色算力走廊;从光伏治沙里草畜共生的生态画卷,到绿色发展中“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密码——青海正用实际行动证明,清洁能源产业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路径,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

  • 锦屏镇的“甜蜜画卷”
    锦屏镇的“甜蜜画卷”

    8月,走进崇信县锦屏镇,一个个蜂箱点缀在田间院落,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甜蜜画卷”。近年来,锦屏镇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中蜂养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锦屏镇地处陇东西部腹地,汭河蜿蜒贯穿全境,温润的气候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