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风生水起”好图景

时间:2025-08-13 09:36:00 浏览:0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菲菲

从茫茫戈壁中崛起的光伏蓝海,到高塔耸立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从液态空气储能的“绿色充电宝”,到昆仑云谷的绿色算力走廊;从光伏治沙里草畜共生的生态画卷,到绿色发展中“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密码——青海正用实际行动证明,清洁能源产业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路径,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守护生态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了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宏伟蓝图,叮嘱青海在实现碳达峰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能源结构转型、降碳减排作出更大贡献。青海牢记嘱托,以生态建设为底色,充分挖掘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绿色能源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互补,清洁能源成为青海最具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特色优势的支柱产业。

产业筑基:

从“风光富集”

到“全产业链布局”

青海依托“水丰、光富、风好、地广”的自然禀赋,全力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截至目前,全省电力装机达到7590.47万千瓦(含储能),清洁能源装机7181.48万千瓦,占比94.61%;新能源发电装机5513.46万千瓦,占比72.64%,绿色动能持续领跑。

柴达木沙漠格尔木东基地是目前国内规划建设容量最大、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包含海拔最高的超超临界火电项目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也是全国首个跨省跨经营区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

“目前,青海柴达木沙漠格尔木东基地1000万千瓦光伏项目获得备案,标志着华电青海公司‘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开发建设迈出坚实一步。”华电青海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约180亿千瓦时,电力供应保障和环境效益显著,对推动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当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和节能减排,助力青海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青海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能源高质量发展道路,清洁能源发展呈现“风生水起”“风光无限”的美好图景。

从大力推进国家三批大基地项目,到聚焦增强内需保障、对外输送能力,持续增加高质量有效供给;再到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推进清洁能源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基地建设,推动形成“1+2+N”绿色算力基地发展布局。

青海全面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绿色能源输出效率及范围,有力支撑青海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

据统计,2024年青海省能源领域投资超过583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34.4%,其中清洁能源投资400亿元,是青海历史上完成能源投资最多的一年,能源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从“风光富集”资源出发,以全产业链布局融合绿电溯源、储能调峰、智慧电网、算力协同等技术创新,最终构建起生态友好、技术领先、机制灵活的现代化能源体系。这一实践不仅为青海自身实现绿色转型提供了澎湃动能,更为全国能源革命与“双碳”目标达成贡献了高原方案与产业链范本。

生态协同:

从“绿水青山”到“绿电金山”

19颗水电明珠,串联起1314.24万千瓦的绿色脉搏,每年400亿千瓦时绿电点亮万家灯火。戈壁上绵延不绝的光伏,荒滩里徐徐转动的风叶,1915.59万千瓦新能源,在江源大地写下守护绿水青山的诺言……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十年拓荒,曾经的不毛之地长出“钢铁庄稼”,已成为新能源发展的沃土,既涌动着清洁电能,也守护着流域生态。

就在“绿电”奔涌的同时,羊曲水电站迎来一群特殊的“住户”——300尾人工繁育的骨唇黄河鱼在此“安家”,开启全新的生命旅程。不久前,黄河公司成功攻克骨唇黄河鱼人工繁育技术,羊曲水电站鱼类增殖站顺利获得骨唇黄河鱼受精卵2000粒,孵化出鱼苗1100尾,最终培育存活鱼苗300尾,并顺利转入开口苗种培育阶段,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走进国家能源集团海南州共和西山片区生态公益林,去年新栽的8种不同苗木整齐划一,株距均等的树苗在起伏的坡地上铺展成绿色的棋盘。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共和公司积极推进国家能源集团海南州共和西山片区生态公益林项目的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62万元,建设规模509亩,分15个区,栽植各类苗木总计66070株。

“板上发电,板下放羊,草长起来、羊肥起来,牧民的钱包更是鼓起来了!”绿油油的草地上,光伏和群羊交相辉映,大唐兴海大基地50万千瓦光伏项目经理陈涛指着光伏板下的羊群介绍。

为积极响应青海省生态保护优先部署要求,大唐青海公司结合地方草场退化、沙化的实际情况和群众改善生活的需要,通过“上光下牧”的方式,探索出一条“新能源发展+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之路。

“双碳”赋能:

从“高原降碳”到“青海模式”

碳达峰试点是加快绿色低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手段,对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挥着重要引领带动作用。

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第二批27个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西宁市成功入选,成为西北地区首个进入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名单的省会城市。

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宁市创新开展“碳积分”示范项目,建成全省首家虚拟电厂,成立全省首家国有独资碳资产管理机构——青海碳汇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投运青海首个“源网荷储”低压交直流融合示范台区,加速构建绿色智算核心集聚区……这正是青海践行“双碳”战略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青海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加快形成以“四地”为牵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委编制并报请省委省政府印发我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印发实施全省8个市州及工业、城乡建设、农业农村、能源、交通、服务业6大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对标国家相关文件出台进度加快编制印发23项保障方案,‘1+16+23’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一体构建了省级牵头抓总、部门高效协同、行业协调推动、地方细化落实的工作格局。”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进一步完善“双碳”科技创新生态,青海更是集聚各类创新要素,释放创新活力,营造适宜“双碳”科技发展的创新环境。

青海分年度印发实施2022—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会同各地区各部门稳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科学有序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稳步推进零碳工厂建设、零碳园区申报等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完成全国碳市场三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任务。

从三江源的潺潺流水到柴达木的无垠荒漠,青海将清洁能源的“绿色基因”注入生态保护的肌理、经济发展的脉络、民生改善的细节,提供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鲜活样本。

编辑:李雪薇;

相关推荐
  •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风生水起”好图景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青海“风生水起”好图景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王菲菲从茫茫戈壁中崛起的光伏蓝海,到高塔耸立的熔盐塔式光热电站;从液态空气储能的“绿色充电宝”,到昆仑云谷的绿色算力走廊;从光伏治沙里草畜共生的生态画卷,到绿色发展中“保护与开发”的协同密码——青海正用实际行动证明,清洁能源产业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路径,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

  • 鲁东大学:践行“响应·更新·融合·服务”发展理念 系统推进学校深度转型
    鲁东大学:践行“响应·更新·融合·服务”发展理念 系统推进学校深度转型

    鲁东大学自2006年由烟台师范学院重组更名启动首次转型开始,以本科教育扩容为核心,专业布局从师范类向相关非师范领域有序延伸,逐步构建起文理并重的学科基础。2012年,学校入选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创新践行“响应·更新·融合·服务”发展理念,以“严谨、精益、卓越”的质量文化为内在驱动,

  •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守护养殖致富路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守护养殖致富路

    【来源: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近日,在山东省鄄城县益客未来农场3号基地,一排排现代化的鸭棚整齐排列,忙碌的工人们穿梭其间,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的生动图景。 鄄城县加快推进肉鸭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全县年出栏肉鸭9000万只,全产业链产值达40亿元。该县益客未来农场共有12个基地,建设鸭棚149个,带动

  • 货拉拉回应造车:首款“多拉”货车上市7.68万起售
    货拉拉回应造车:首款“多拉”货车上市7.68万起售

    货拉拉日前官宣旗下汽车品牌“货拉拉多拉”首款专属货车上市,这款被命名为“多拉大面”的纯电货车起售价7.68万元,言下之意就是“能多拉货”的面包车。7月28日,货拉拉方面向南方+记者表示,该车专为货运场景深度定制。具体来说,基于货拉拉多年累积的货运市场经验、数据,由长安跨越深度定制打造。“多拉大面”以

  • 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安排50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河北暴雨洪涝灾害灾后应急恢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安排5000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河北暴雨洪涝灾害灾后应急恢复

    7月25日以来,受强降雨影响,河北省承德、保定、张家口等多地受灾较重。针对暴雨洪涝灾害对河北省造成的严重影响,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于7月28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按照《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000万元,支持河北做好暴雨洪涝灾害灾后应急恢复,重点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