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评论|莫让AI沦为造谣工具

时间:2025-05-22 09:45:00 浏览:0

近日,网信部门公开曝光了第六批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涉及公共政策、突发案事件和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其中多起案例系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编造虚假信息。这些谣言不仅误导公众认知,还扰乱社会秩序,危害性不容小觑。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紧跟时代步伐,将造谣玩出了新花样。他们或把AI作为谣言的内容核心,如编造“AI预测彩票号码百分百中奖”谣言,利用公众投机心理实施诈骗;或借助AI生成技术编造虚假信息,像“杭州滨江发生恶性刑事案件”谣言,就是利用AI生成工具捏造虚假案情来制造恐慌。此类谣言频频出现,既有一些自媒体账号为追求流量,不惜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原因,也有利用AI造谣更具迷惑性,极易引发公众误信与转发的缘故。

利用AI造谣现象频繁出现,已然警示我们:在享受AI技术红利的同时,必须警惕技术被滥用的风险,及时筑牢治理防线。值得欣慰的是,监管部门已果断亮剑。此次被曝光的相关账号已被依法关闭,相关责任人也受到行政处罚。事实上,中央网信办前不久已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其中明确将“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列为重点整治的七类突出问题之一,这充分体现了监管部门对AI技术滥用现象的敏锐洞察,以及深入治理网络谣言的坚定决心。

但治理利用AI造谣,事后查处只是其中一环,更为关键的是构建起系统性、全链条的治理机制。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细化AI生成内容的法律规范,让监管更加精准有力。同时,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建立健全AI谣言识别机制,畅通用户投诉举报渠道,提高谣言识别处置效率。此外,公众也要提高网络素养,增强对虚假信息的鉴别能力,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AI技术本应为增进人类福祉服务,绝不能沦为造谣的工具。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只有将完善制度、强化监管与加强公众教育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AI技术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让网络空间更加天朗气清。

相关推荐
  • 大钲资本,用瑞幸撬动星巴克中国?
    大钲资本,用瑞幸撬动星巴克中国?

    文|高见pro“星巴克卖身很大程度上就因打不过瑞幸,而瑞幸背后正是大钲!现在大钲反手要来“拯救”星巴克?”近日一则消息让不少人惊呼意外。据CNBC援引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中国业务已收到近30家私募股权机构的竞标报价,估值高达100亿美元。竞购者除了高瓴资本、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和K

  • 我省发布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合规指引
    我省发布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合规指引

    本报讯 记者朱柏玲报道 7月10日,记者从辽宁省市场监管局获悉,该局制定了《辽宁省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合规指引》,督促广告经营主体依法履行审查义务,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营造公平有序的广告市场环境。《指引》明确,药品、保健食品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借“神医”“神药”

  • 成都一咖啡“0元购”活动 顾客:被取消3次订单后还以为商家“玩不起”
    成都一咖啡“0元购”活动 顾客:被取消3次订单后还以为商家“玩不起”

    7月10日,成都瑞幸咖啡爆单引起关注。不少消费者表示,自己在外卖平台上领到了“0元购”自取券。也有网传截图显示,该平台在成都这个城市进行“0元购”测试,用户范围是全量用户。10日上午,记者联系上领取到“0元购”券的陶先生(化名),他表示自己上午10点左右就开始下单,先是被取消了3次订单,之后到店自取

  • 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180亿元,这场AI顶级盛会7月26日启幕
    一季度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1180亿元,这场AI顶级盛会7月26日启幕

    上海正深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创新企业、产业规模、人才数量“三个倍增”。7月10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一季度,上海规模以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

  •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汛期、暑期出游提示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汛期、暑期出游提示

    中新网7月9日电 据“文旅之声”微信公众号消息,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同时迎来暑期旅游高峰,极端天气多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风险加大。文化和旅游部提醒广大游客密切关注旅游安全:一、关注气象信息。进入汛期,出游前密切关注目的地及沿途天气状况,特别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合理规划、及时调整行程安排。不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