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一个虚拟的“爱因斯坦的脑子”祈求考试好运,把写着“禁止蕉绿”的绿植摆满工位缓解压力,购买盲盒来体验拆箱的惊喜和乐趣……近年来,越来越多消费者用真金白银为情感需求买单,情绪消费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迅速崛起,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情绪消费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求、追求心理上的满足感、减轻负面情绪影响或压力而产生的消费行为。这种通过消费慰藉心灵、寄托情感的行为自古有之:李清照“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的心情,与当代年轻人购买春日樱花拿铁、追求盲盒惊喜时的情绪别无二致。当Z世代在数字平台为“氛围感”一键下单时,恰似古人花担前的驻足凝思,皆是通过消费行为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情绪载体,为情绪愉悦主动买单。有研究报告表明,2013年以来,我国情绪消费相关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预计2025年我国情绪消费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从“疗愈经济”的流行,到网络短剧的迅速走红,再到全球现象级IP LABUBU的疯抢,情绪消费正改变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整体格局。
情绪消费是人民群众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的体现,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消费领域的真实写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和追求,消费从主要追求性价比、实用性变为更多追求仪式感、愉悦感,从追求物质满足升维至追求精神充盈,从生存型消费转变为发展型消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1.8%,折射出人民群众对“诗意栖居”的强烈渴望。此外,随着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压力明显增加,情绪消费能够给消费者提供纾解工作压力、生活焦虑的情感出口,又通过激活文旅、康养等万亿级市场将个人情绪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情绪消费的浪潮里,跳动着亿万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强劲脉搏,折射出人民消费需求的深刻变革。
在情绪消费蓬勃发展的另一面,也带来了一系列需要警惕的问题:有的解压行业门槛低、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商家抓住消费者焦虑心态大肆营销;部分青少年、老年人在商家精心设计的情感营销套路下一掷千金,陷入冲动消费、激情打赏的陷阱;在“奶茶打卡”等社交风潮驱动下,过度包装和资源浪费触目惊心;消费主义思潮借机泛滥,一些商家将消费与幸福简单画等号,鼓吹只有“买买买”才是爱自己的错误观念。这些问题说明,我国情绪消费市场仍不完善和成熟,需要我们在看到情绪消费带来发展红利的同时,清醒认识到资本为追求情绪溢价可能造成的资源错配问题,防范可能不断积累的泡沫化风险。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推动情绪消费健康发展,既要激发其作为服务消费新引擎的经济价值,又要守住法律底线,确保其与民生需求、公序良俗相切合。要充分尊重和回应情绪消费背后人民群众普遍的精神需求和情感诉求,通过优化供给结构、创新消费场景、提升产品质量,将情绪消费从流量热点转化为长效动能。做好商家管理与消费者引导,防止不良商家借情绪消费之名进行套路营销,引起市场混乱。引导商家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坚守商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守住法律底线。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在为情绪买单的同时保持头脑清醒,不被营销宣传牵着鼻子走,陷入消费陷阱。
情绪消费的快速发展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唯有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航向,对其加强规范和引导,将情感价值转化为增进社会福祉的“润滑剂”,而非资本逐利的“收割机”,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编辑: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