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记者从济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发布会上获悉,作为“运河之都”的济宁,正凭借深厚底蕴与突出地位,在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的道路上加速迈进,今年全市港口吞吐量将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5万标箱以上。

济宁自古因运河而兴,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全域主航道达210公里,船舶运力711万载重吨,两项数据均居沿线14个通航城市首位。全市内河通航总里程621公里,占全省内河通航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济宁港是山东省最大的内河港口。
近年来,济宁坚定扛起“走在前、勇争先”的使命担当,积极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充分发挥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的独特优势,全力聚焦强港航、畅物流、兴产业。今年1 - 7月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6533.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5.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1.2%和22%,稳居全省内河港口首位。物流贸易覆盖全国20个省份、150多个城市。
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济宁的重大使命。济宁全市上下锚定这一目标,全力推进“五大工程”,即高等级航道畅通、临港产业突破、物流贸易跃升、绿色智能转型、运河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建设“三个亿吨级港口群”,打造“七大百亿临港园区”,致力于将济宁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公铁水空衔接的多式联运中心、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集聚中心、具备全要素资源配置能力的航运服务中心、绿色智能化的船舶制造中心这“五个中心”,持续擦亮“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品牌。
在推进过程中,济宁聚焦内河航运战略部署,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高规格成立市港航物流贸易与港产城融合发展指挥部,明确“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全国港产融合示范城市”的目标定位,建立“市级统筹、市县共建、部门协调”的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各项重点任务。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航运中心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和方向路径。
聚焦现代航运体系建设,济宁加快推进高标准规划编制。全面落实《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 - 2035)》,牢牢把握京杭大运河济宁港“核心港”的定位,高点对标南京、武汉、重庆“三大内河航运中心”,编制《济宁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建设五年规划(2026 - 2030年)》。同时,加快《济宁港总体规划(2035年)》修编,优化“一港八区23个作业区”的总体布局。研究制定推进内河航运发展的系列支持政策,引导内河航运绿色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为聚焦枢纽能级跨越发展,济宁持续筑牢航运中心硬支撑。大力实施主航道扩容、支流航道升级、短支航道加密工程,提速推进湖西航道(上级湖段)、微山三线船闸等在建项目,超前谋划京杭大运河梁济运河段扩建工程及长沟、邓楼复线船闸等前期项目,计划到“十五五”末高等级航道突破500公里。全力冲刺梁山、主城、微山三大亿吨级港口群建设目标,高标准规划建设8个现代化多式联运枢纽。“一企一策”强力推进港口“散改集”,提供高效“门到门”服务,推动港口从“装卸港”向“物流港”和“贸易港”转变。
在临港经济培育壮大方面,济宁编制临港产业发展规划,聚力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九大核心产业”,差异化建设“七大百亿级特色临港园区”及配套功能区,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打造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依托融汇数易平台,拓展大宗商品贸易,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吸引高端物流要素集聚,建设全国性数字化大宗商品交易枢纽。
济宁加快航道数字化和“济港通”智能化升级,打造梁山港、龙拱港等自动化码头标杆,推动京杭运河信息化与长江水系互联互通。提升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水平,开展交通运输部智能航运试点和电动船舶船员配员优化试点、船舶箱式电源港口吊装试点等工作。先后编制和印发《内河智慧港口建设指南》《内河船舶污染物电子联单监管系统建设规范》,填补了山东省内河标准空白。建设国内领先的内河智慧港航环保“云监测”平台,建成绿色港口6个、“济舟港湾”环保驿站14个。济宁市多式联运绿色低碳和近零碳港口试点入选全国第一批绿色低碳交通强国建设专项试点。
此外,济宁聚焦开发协作多元发展,持续塑强运河文化传承发展新高地。充分发挥运河沿线城市协作推进机制作用,多形式组织港航经济政策及物贸产业研讨会、推介会,提升“运河之都”知名度。创新培育“内河 +”文旅业态,全方位提升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功能,全面整合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河道总督署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资源,延长拓展济宁城区至南阳古镇水上旅游线路,实现港产、生活、生态均衡发展。
(大众新闻记者 吕光社 实习生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