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工银安盛人寿2024年净利逆袭暗藏玄机,分红险满期给付压力骤增

时间:2025-05-13 21:26:00 浏览:0

作者|全球财说 宋涵

背靠中国市值最大银行,工银安盛人寿从来不乏话题。

近年进入多事之秋。副总裁被调查起诉,总裁临近退休被突然调岗,董事长刚上任1年就要独挑大梁;保费收入增长陷入瓶颈,2024年净利大增得益于新旧会计准则切换,工银安盛人寿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总裁被调岗,副总裁被起诉

5个月后,工银安盛人寿原副总裁陶仲伟被调查一事,迎来最新进展。

4月1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披露,工银安盛人寿原执行董事、副总裁陶仲伟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

经查,陶仲伟存在串供、销毁证据、对抗组织审查;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及活动安排;利用职务为他人谋利;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他人在理财产品代销等方面谋利,并收受巨额财物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

据悉,陶仲伟1993年进入工行系统,2005年进入工行总部,在总行任职超15年。曾担任个人金融业务部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处副处长、理财业务处处长等职,还曾任个人金融业务部营销专家。于2020年10月加入工银安盛人寿,随后被委以要职担任公司董事、副总裁。

其实,自2024年11月,陶仲伟任上被调查起,就引发了市场对工银安盛人寿及其大股东中国工商银行风险管理的担忧。往往金融高管被调查很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运营和管理产生连锁反应,最直接的就是抹黑公司品牌形象。

工银安盛人寿在2024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因无法确定其涉嫌违法犯罪行为是否与公司业务经营有关,根据监管规定,将其确认为案件风险事件。

伴随而来的是工银安盛人寿管理层重要职务变动。

2024年11月20日,陶仲伟任刚被调查时,只是暂停其工银安盛人寿董事、副总裁职务。若说当时还有观望之意,随着调查深入,事件走向也越发清晰。2025年3月27日,工银安盛人寿披露陶仲伟不再担任公司副总裁职务。其后,公司副总裁一职空缺至今。

期间,工银安盛人寿临近退休之年的总裁突然调岗,引发市场关注。

2025年2月7日,工银安盛人寿公告称,自2025年1月1日起,吴茜不再担任公司总裁。其实早在2024年末其就已卸任公司董事职务。

据悉吴茜长期供职于工商银行。于1995年8月加入工行总行,历任总行计划财务部系统财务处副处长、海外及直属机构财务处处长,总行财务会计部副总经理等职务。2015年8月加入工银安盛人寿,曾担任公司首席财务官、财务负责人。2018年6月,任公司总裁,掌舵工银安盛人寿6年有余。

目前工银安盛人寿总裁接替人选尚未确定,但吴茜下一站去向已明。2025年1月1日,吴茜以工银理财党委书记身份发布新年贺词。彼时就有市场猜测称,其拟将出任工银理财董事长。4月14日,工银理财正式发布公告称,监管部门已核准吴茜董事长任职资格。

此外,2024年工银安盛人寿部分董事、监事、首席财务官、财务负责人均有调整。值得一提的是,空缺1年有余的工银安盛人寿董事长终于纳新。新任董事长王都富同样出身工行系统,其任职资格于2024年5月获批,即将满1年。

工银安盛人寿管理层重要岗位人事变动对其未来发展影响,值得关注。

真实经营实力存疑

工银安盛人寿成立于1995年,前身是首家中法合资保险公司金盛人寿。2012年5月,中国市值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参股成为其大股东,持股60%。同年,更名工银安盛人寿。

早期,尽管有法国安盛集团做靠山,公司发展并不顺遂,持续10余年亏损。直至工行加入,工银安盛人寿才迸发朝气。2013年保费收入破百亿大关,同年净利扭亏为盈。此后多年保持盈利,2019年时保险业务收入达542.10亿元,再创新高。

常言说,巅峰后就剩下坡路了。但刚满而立之年的工银安盛人寿似乎还未至巅峰,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2025年1季度,工银安盛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209.13亿元,同比增长6.58%;净利7.15亿元,较2024年同期0.28亿元,有大幅增长。表面看公司保费、净利双增,实则暗藏乾坤。2024年第二季度起执行了新会计准则,致使净利不具备可比性。

真实业务情况可以从历年财报中挖掘一二。2020-2024年,工银安盛人寿保险业务收入479.63亿元、465.74亿元、491.22亿元、404.95亿元、458.08亿元。虽然有中国市值最大的银行做辅助,但5年间保费收入再未冲上500亿台阶。且在银行系寿险公司中保费规模长期落后于中邮人寿。

纵向来看,2024年4个季度公司规模保费同比增速为20.72%、18.08%、18.77%、14.05%。到2025年1季度,该指标由两位数增速下滑至6.77%,走势并不乐观,想要重新登顶极为不易。

近5年,工银安盛人寿合并净利分别为12.56亿元、16.92亿元、-7.09亿元、4.45亿元、10.3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出现了10年来首亏,2023年虽扭亏为盈,但盈利大幅缩水。

2024年工银安盛人寿净利高增,大概率来自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重估。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更多金融资产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净利波动变大。2023年公司净利变动情况佐证了这一点。经重述后公司2023年净利由4.45亿元增至9.46亿元,同比大增112.58%。

值得注意的是,工银安盛人寿2024年4个季度净利水平跌宕起伏明显。分别为0.28亿元、5.84亿元、10.06亿元、-8.63亿元。自2024年第2季度起,公司采用新会计准则,叠加同年9月资本市场显著向好,助力公司净利高增长。

毕竟资本市场瞬息万变,公司未来业绩承压不小。2024年第4季度,工银安盛人寿单季亏损8.63亿元,似乎就是警示。对比来看,公司2024年第4季度投资端表现优于第3季度。公司投资收益率0.63%,综合投资收益率3.01%,分别较3季度同比增长0.08个百分点和0.96个百分点。

投资端表现良好,那短板就很可能存在于承保端,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保险业务收入由3季度时 97.76亿元,骤降至52.78亿元。而通常第四季度是险企重头戏“开门红”启动关键期,这或许意味着工银安盛人寿开门红成绩并不乐观。

此外,近年工银安盛人寿险种结构有所调整。2019年时分红寿险占比为59.35%达312.81亿元。2020-2023年,公司分红寿险占比逐年降低,分别为47.88%、45.43%、42.49%、14.37%。

虽然工银安盛人寿2024年财报未披露相关险种结构信息,但2024年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居前5位的保险产品主要为传统寿险,仅1款为分红型产品。前4名传统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占公司2024年总保费收入的66.04%。从侧面说明了分红寿险占比下降的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年1季度起,工银安盛人寿分红账户业务净现金流长期处于流出状态。分别为-25.28亿元、-64.24亿元、-101.40亿元、-138.52亿元、-233.01亿元、-259.16亿元、-267.35亿元、-299.35亿元,呈现逐季度激增态势。直至2025年1季度,分红账户现金流出收窄,为-31.65亿元。

分红账户业务净现金流出很可能是满期给付压力所致。这也是银行系险企通病,保单销售依赖银保渠道。客户青睐带有理财功能或兼具部分保障功能的保险产品。这类产品带有明显的到期给付特点,且因过度依赖银保渠道会面临退保率较高等风险。

相关推荐
  • 工银安盛人寿2024年净利逆袭暗藏玄机,分红险满期给付压力骤增
    工银安盛人寿2024年净利逆袭暗藏玄机,分红险满期给付压力骤增

    作者|全球财说 宋涵 背靠中国市值最大银行,工银安盛人寿从来不乏话题。近年进入多事之秋。副总裁被调查起诉,总裁临近退休被突然调岗,董事长刚上任1年就要独挑大梁;保费收入增长陷入瓶颈,2024年净利大增得益于新旧会计准则切换,工银安盛人寿未来走向值得关注。总裁被调岗,副总裁被起诉5个月后,工银安盛人

  • 93.81亿元,中原银行品牌价值又又提升了!
    93.81亿元,中原银行品牌价值又又提升了!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秦龙】5月10日,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主办,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中国品牌》杂志社等单位承办的“2025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在浙江德清正式发布。作为金融保险业的佼佼者中原银行,以93.81亿元的品牌价值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平安保险、中国农业银行

  • 汇源果汁:网络上多篇唱衰言论均为不实信息,公司经营情况一切正常,并持续改善
    汇源果汁:网络上多篇唱衰言论均为不实信息,公司经营情况一切正常,并持续改善

    5月11日,汇源果汁发布关于网络谣言的严正声明。声明中指出,网络上关于汇源果汁“走向末路、又被资本耍了、悲剧”等多篇唱衰汇源果汁言论,均为不实信息,是恶意夸大事实、抹黑汇源果汁的行为。事实上,自2022年重整成功以来,汇源果汁经营情况一切正常,并持续改善。汇源果汁呼吁广大网友、消费者理性甄别信息,共

  • 军工龙头ETF(512710)涨超3%
    军工龙头ETF(512710)涨超3%

    军工龙头ETF(512710)涨超3%,成交额2.55亿元,较昨日此时放量53.37%,近1月份额增加6.7亿份。【来源:同花顺;编辑:肖然】

  • 金属加工液:市场规模增长,前景广阔
    金属加工液:市场规模增长,前景广阔

    【全球金属加工液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中国市场表现亮眼】制造业扩张和创新推动金属加工液市场增长,新一代金属材料应用使其前景更广。全球金属加工液近几年稳定增长,2022 年规模达 92.5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超 100 亿美元,2033 年超 150 亿美元。 国内数控机床等先进制造设备增多,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