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凡人微光 | 从北京清华园到潼南花椒田 “张技术”的乡村振兴逐梦路

时间:2025-05-30 06:39:00 浏览:0

张升平在2025 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受访者供图

“虽然骑坏了好几辆电动车,也穿坏了很多劳保鞋,但是花椒丰收了,村民们脸上带着笑,这让我更加相信,乡村振兴是千万人的‘希望共生’”……台上,张升平正在分享他与花椒田的点点滴滴,台下观众们掌声阵阵。

这是5月8日举行的2025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上的一幕。现场,来自重庆潼南的新时代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张升平讲述了他从清华学子到乡村 “土专家” 的蜕变故事,这也是他对知识与土地深度融合、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认识和理解。

张升平获新时代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受访者供图

从“工商管理”到“土地管理”的跨界

张升平是山东枣庄人。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的他,本可以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在繁华都市谋得一份高薪工作。但一次在山区的调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次调研中,张升平看到漫山遍野成熟的花椒挂满枝头,却因缺乏销售渠道和科学管理,村民们守着丰收的果实愁眉不展。“那一刻,我深深地认识到,乡村的发展不仅需要辛勤的劳动,更需要科学管理和有效的资源整合。我一定要用自己所学帮助乡村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张升平记忆犹新。于是,他毅然选择从“工商管理”跨界到“土地管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带来新的改变。

张升平在学习花椒种植技术。受访者供图

2020年,张升平带着满腔热血来到重庆潼南双江镇。在这里,他负责当地万亩花椒种植技术管理。

“听说村里来了个清华大学高材生,他咋看得起我们这乡坝头哦?”“这个娃儿到底有啥本事嘛?怕是来走过场的哦……”在村民眼中,清华大学的“高材生”有些“神秘”,他们期待张升平能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从“张大学”到“张技术”的升级

初到村里,张升平就遭遇了 “知识水土不服”。面对老乡关于辣椒苗病症的询问,他甚至连常见的“花椒炭疽病”都不懂。“看到村民们失望而去的背影,我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

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张升平开启了 “疯狂” 学习模式。他三个月内往返 “花椒之乡” 江津十余次,每次天不亮就出发,背着装满资料的双肩包,挤在闷热的长途汽车上。到了江津,他直接奔向田间,跟着当地经验丰富的椒农学习掐土验墒、观察病虫害。

那段时间,张升平白天来来回回往返花椒基地,电动车骑坏了两辆,劳保鞋也报废了好几双;夜里他还要反复研读《植物病理学》《农业生态学》等相关书籍,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查阅资料或者通过电话向专家请教,知识点记满了几个笔记本。

张升平和村民一起劳作。受访者供图

“有次下大雨,我和一位老椒农蹲在花椒树下,他手把手教我如何通过土壤的湿度判断浇水时间,雨水混着泥土溅在脸上,我却觉得特别踏实。”回忆起那段特殊的学习经历,张升平眼中透着自豪。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升平很快掌握了花椒种植的关键技术,学会了识别病虫害,并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种植计划,还改良出“立体管护法”。当看到采用新方法的花椒树坐果率翻倍时,张升平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无以言表,“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知识和土地结合的力量。”

掌握技术后,如何更好地推广这些技术,惠及更多乡亲?张升平又琢磨办起“花椒学堂”。每天清晨,他准时来到学堂,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教具,把深奥的农技知识转化为 “看叶、摸土、闻味道” 的顺口溜。“叶子卷边要防虫,麻子脸就赶紧打药。”这样接地气的表述,让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

为了让村民更好地理解病虫害防治,张升平还在镇里的社区教育学校开始教学。他创新采用了 “理论 + VR + 实操” 教学模式,模拟病虫害爆发的场景。如今,社区教育学校已累计开展培训300余场,培养167名农技员。如今,村民们对张升平的称呼已经从“张大学”变成了“张技术”。

“老乡们教会了我如何与土地打交道,也让我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满足感。记得有一次,我们共同克服了花椒种植中的病虫害问题,大家围坐在一起庆祝,那一刻的笑容和掌声让我深深感动。”张升平说。

张升平与村民一起学习花椒技术。受访者供图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助力

“这是脱胎换骨的五年,从清华园到潼南的田间地头,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更是我的内心和认知。”谈及这五年,张升平如是说。

刚到乡村,基层工作的繁琐、农业生产的艰辛,都曾让张升平感到迷茫和挫败。但正是这些挑战,让他真正走进乡村,专注于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例如引进新的种植技术、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等。

“五年的时间,让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不再是那个过客,而是这里的一分子。我见证了村庄的点滴变化,也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和热情。这种情感连接,是我最大的收获,也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在张升平的带领下,如今的双江镇建起了 “花椒产业标准化体系”,47项指标让管理变得可量化、规范化;“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模式的构建,让花椒从田间到餐桌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数据见证变化,这五年,双江镇鲜花椒产量从350吨跃升至534吨,产值突破320万元,带动263名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发展花椒产业的同时,张升平还带领村民拓展种植蔬菜和水果,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和水果采摘园,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潼南扎根的五年,张升平一直为回乡创业的年轻人提供技术指导和资源支持。张升平说,如今,潼南区创新推出“乡村CEO”聘任制,引进区内外有经营管理、投融资、农文旅、电商等工作经验的新农人担任“乡村CEO”,提升村级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效能和农文旅产业发展能力,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张升平和村民一起劳作。受访者供图

“接下来,我将继续优化花椒产业链,建设保鲜花椒中心,同时探索其他特色农业产业,丰富农村经济结构。我还将借助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经验,引入数字化管理工具,帮助村民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同时,挖掘双江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打造绿色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另外,我还想通过设立乡村学习中心,为村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提升整体素质,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张升平说。

“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而是属于所有在乡村默默奋斗、坚持学习的人。我愿意继续做一颗扎根泥土的种子,和乡亲们一起,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谈及此次获评新时代全国 “百姓学习之星”的感受时,张升平说。未来,张升平希望激励更多人投身乡村热土,用知识和汗水,浇灌出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 冯珊/文

相关推荐
  •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
    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

    云南咖啡、柞水木耳、延安苹果、新疆棉花、茂名荔枝……这些有特色的农产品,是广大消费者的心头好。农产品消费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关系农民增收。小小“土特产”如何更好走向大市场?7月27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明确9方面23条举措,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等共同发力

  • (乡村行·看振兴)农旅融合 福建福鼎乡村蝶变引客来
    (乡村行·看振兴)农旅融合 福建福鼎乡村蝶变引客来

    中新网宁德7月25日电 (王婷婷 吴舒琦)夏日清晨,薄雾未散,位于福建省宁德福鼎市前岐镇柯湾村的桃园里,果农陈兴进摘下一筐筐泛红的水蜜桃。采摘正忙时,手机铃响,柯湾村党支部书记陈斌的嗓音传来:“老陈,后取村那家咖啡屋要推‘鲜果特调’,你的桃子是头牌。”今年,陈兴进家里共种植近150株水蜜桃,年产量达

  • 车辆坠河、村民遇险!危机时刻民辅警盛文峰跃入激流……
    车辆坠河、村民遇险!危机时刻民辅警盛文峰跃入激流……

    东北新闻网、北斗融媒讯 7月21日下午,辽宁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有车辆突发状况失控冲入河内。一村民在水中配合吊车固定车辆时,由于河水湍急无法固定牵引绳,体力逐渐不支。危机时刻,当地公安局民辅警盛文峰跃入激流,用身体为村民挡住湍急河水,同时协助捆绑牵引绳。目前,失控车辆已被吊离水面,盛文峰和村民均安全上

  • 传统根脉与现代绽放 古村新韵西乌素图
    传统根脉与现代绽放 古村新韵西乌素图

    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的西北一隅,坐落着一个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村庄——西乌素图村。这个蒙语意为“有水的地方”的古村落,近几年来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当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这片土地,西乌素图村既没有在现代化浪潮中迷失自我,也未因循守旧而停滞不前,而是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独特发展道路。这里的

  • 大湾区观察|广东“媒体+”:一场以制度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实验
    大湾区观察|广东“媒体+”:一场以制度创新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实验

    潮起珠江。广东《“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媒体+”三年行动方案)出台时,兴宁市农业农村局、兴宁市融媒体中心的同事们正在央广网广东公司一起研究兴宁鸽品牌建设工作。《“媒体+”三年行动方案》让大家眼前一亮,兴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国强高兴地说:“‘媒体+’是农